让道德成为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近日,一段“女乘客在G334次列车上遇‘霸座’”的视频在网上快速流传。一名男子强行霸占女乘客座位,不听列车工作人员劝阻。该事件经由网络曝光后,引发社会舆论关注。事后,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给予孙某治安罚款200元的处罚,并在铁路征信体系中记录该旅客信息,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购票乘坐火车。“霸座”不但损害其他乘客的利益,同时也扰乱列车运行秩序。对号入座是乘坐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基本规则,这既可保障购票乘客的应有权益,也有利于维护交通出行秩序。乘客可以自行协调调换座位,不过必须经过对方的同意。而在这一事件中,男乘客先是抢占了女乘客的座位,在女乘客明确表示不愿调换座位的情况下,仍拒绝让出座位。尽管男乘客的做法遭到其他乘客的指责以及网友们的批评,但单纯的舆论谴责,并不能让当事人产生羞愧感,从而自觉约束行为。但其实比这一事件更重要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目前征信体系还未建立起基本的法律支撑。网络上纷纷曝光当事男子的不良行为,将其晒在公众面前。诚然这显示出人们对于道德的关注,对正义的向往。然而,即使当事男子的行为十分不当,也应当依据法规对其进行惩处,不能过度曝光其隐私,不能让网络正能量歪曲成网络暴力。
经过改革开放,以及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推广及实施。中国人民确实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人们物质条件跟上了,但意识层次仍存在欠缺,小到随地扔垃圾插队,大到间接危害了他人的生命财产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出现阶段性的变化。道德滑坡问题日渐显著,同时也成为社会转型的绊脚石。道德重塑是毫无疑问是一个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对当前的社会道德滑坡,我们应当明确解决方案:首先,政府社会要双向努力,共同建构支撑基础道德的制度。其次,要改革社会治理体系,重塑社会信任。最后,回归基础道德,重建基础秩序。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只有人人心中有自觉,道德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好转。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一个公正的社会道德秩序,试想一下,当你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排队,某个关系户突然排到你的前面,占据你的位置,损害了你的权益。有些人认为,插个队又不犯法,但其行为绝不能纵容,林达曾说过:“忍久了,就会对社会的不公习以为常”。面对道德滑坡问题,绝不能姑息,要让道德回到原本的位置。
道德是社会向心力的基础。在应对当前社会道德滑坡危机时,需要重视基础道德和基本伦理的重建。在重塑道德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直面当前意识形态的困境,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有价值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民众需求、价值偏好,道德重塑的目的就是改善社会秩序、保护民众权益。
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政府大力倡导。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积极介入——通过思想教育、媒体宣传以及相关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来大力提倡道德观念,强调互信互敬互谅。同时也需要社会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通过群体压力、公众舆论来形成惩恶扬善、增强信任的社会氛围。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的意愿和情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承担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且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在社会上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道德建设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政府大力提倡道德规范时,应借鉴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道德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借鉴传统文化塑造人格的方式,即“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使其面在对外在各种诱惑,即使没有监督,也不会产生心动的欲望,能够泰然处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传统文化提倡的人生目标,如每年一度的 “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一生都在各行各业献身,各司其职,遵守本分,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成为了社会大众的榜样。
道德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自我意识及社会存在。当每个人的道德都成为习惯,成为自觉维护和发扬的情况时,社会将会更加美好,人们将会把道德牢牢记在心里。
洪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