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基层风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发布时间 :2018-09-29 浏览次数:169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

新思路

摘要: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行为,提倡用积极的理念、开放性的视角来解释人们的心理现象,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体验和积极特质,并通过获得积极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本研究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了解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积极意义和可行性,探索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2]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奠定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总基调和心理服务的总目标,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3]。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给予明确的指示。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体现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工作理念和方式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一、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有限。当前高校辅导员因为工作繁杂多样,涉及班级管理、学生干部培养、党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研和日常事物管理等,能够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有限[4]。另外辅导员工作年轻化和录用不限专业化,心理学专业毕业或者受过心理学培养的辅导员占比较小,不能够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多数从工作生活经验或者惯例来解决问题,缺乏指导性方法和技巧。

2.关注点较为片面

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生活习惯和专业知识的缺乏,通常会以传统消极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5],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且易关注问题学生或者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如贫困学生问题、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心理异常学生问题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我指出问题,你改正问题的思想,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潜力和能力。这样不仅不利于事情的妥善解决,而且不利于学生敞开心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解决问题中,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大学生特别是特殊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另外,长期关注消极事件,在客观上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日常烦心事的处理,会出现焦虑、烦躁、压抑、愤怒、困惑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容易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4]

3.重点体现在防治突发性事件上

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基于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则,会重点体现在防治突发性事件上,特别是危机事件的处理,是每个高校关注的重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1. 学生的抵触心理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多数学生反映,在学校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想到的是辅导员,而且他们相信辅导员会用心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部分学生会把辅导员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在辅导员面前吐漏心声。然而,学生在大学中遇到的心理相关问题,多源于人际交往、时间管理、恋爱问题、入党等,问题易涉及到宿舍、班级或者学院等其他学生利益,学生会担心一味的倾诉会影响辅导员对自身的评价,往往不愿表露或找他人倾诉,且辅导员通常会把学生困惑当成一件事情来处理,容易根据自身经验和以往惯例简易性解决,学生在其中的心理活动很难被发现、理解和支持。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关上和辅导员沟通的心门,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

    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引入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分支。积极心理学在强调关注人们消极心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关注人的积极心理,以人们所具有的潜在的、固定的、实际的美德和习惯为出发点,主张对人的心理现象用积极的心态去诠释,以激发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6]。通常把积极心理学分为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等层面[7]十九大以来,我们清晰的看到,国家和人民对于社会的关注点逐步改变,一系列诸如幸福、健康、获得感、和谐、美好生活等的积极词汇跃然纸上,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和讨论,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态已经形成,这正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社会矛盾的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符合当前实际的重大变革,是当前我国人民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民从过去单一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到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客观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主观感受生活质量的提到的重要转变,是社会消极心理到积极心理的关键转变。

    另外,积极心理学区别于以往消极心理学的主张,致力于在研究消极心理的同时,挖掘人们的积极力量和潜质,以促进构建幸福人生为宗旨,关注人的主观幸福感、关注积极人格的作用与养成、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思维开放,平衡好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正符合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在充分把握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教育、充分引导、适时启发等来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能力、塑造健康品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也符合我们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宗旨[3]

    综合分析,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当时,既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又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密切相关,一脉相承。

  2. 积极心理学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和意义

  3. 有利于改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我国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定位为那些有不当认知或被情绪困扰从而造成行为失调的个体,忽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调整了这一错误的取向,不仅重视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努力帮助个别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并且在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持有批判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出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方面,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4. 有利于深化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积极心理学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 对心理健康标准采取的是消极的取向模式, 辅导员容易把学生简单的分成两种,一种是健康的,不需要干预的,一种是不健康的,甚至不正常的,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或者是把人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消除了就回到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就局限在了那些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 ,研究重点也就集中在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上。显然这种取向是片面的、消极的。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不仅仅是消极情绪的减少,还包括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等一些其他积极情绪的增多,其主要的目标设定和工作内容是追求主观幸福感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问题的成因、对策的探究等描述层面的问题,较少关注如何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和定位,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引入,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有利于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5.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主要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具备调适自己心理的能力,只是有的被暂时遮住了而已。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在积极宽松的环境下引导启发学生积极认知和行为,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力量才解决好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而言,本身存在巨大潜力和能力,也是长期以来最容易被忽略的学生,积极心理学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优点,挖掘自身潜质,达到更高的自我评价和更好的心理状态。

  6. 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

    以积极心理学为工作思路,切实的从学生角度,关注学生的真诚、乐观、智慧、勇气、爱、亲社会行为等,更符合社会评价和对学生的期待,同时也符合学生对自己能力和人格的期待,容易形成师生和谐气氛,改善和提升师生关系,客观上,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其他相关工作。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7. 树立积极心理理念

    全面学习掌握积极心理学概念,在积极心理学大背景下,完善自身人格,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论是普通学生,还是特殊学生,充分相信学生都拥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力,只是暂时没有发现,遇到问题时,不急于指出原因,亲自指导,严格督促,甚至上纲上线,这样不仅不利于事情的全面解决,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培养,而要给自己一点时间,给学生一点时间,协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或过去积极经验,并坚信通过学生的积极努力,事情一定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辅导员解决自身相关问题时,也要牢固树立积极心理理念,将挖掘积极心理资源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8. 创造积极环境、营造积极氛围。高校的校园物质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是高校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学校整体的布局规划、校园建筑、绿化美化和周边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情感气质。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优良学风的建设和积极校园文化的营造。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努力烘托和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 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感受到满足、乐观与充满希望,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开设一些温馨小屋,用于师生聊天,学生活动,文化宣传等。

    3.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融入整个学生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不应只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而应融入整个学生工作中,摈弃过去传统消极心理学心态,把任何事情都当作问题来处理。在学生工作中,养成挖掘优势,发现优势,应用优势的习惯,并能够充分利用优势来解决问题和发展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4.多反省、多思考、多尝试。从过去习惯性消极心理思维转化为积极心理,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容易自暴自弃,甚至怀疑积极心理的可行性,容易因一时冲动,走过去解决问题的老路,这种情况过后,要积极反省、思考,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是不是积极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并将新的想法实践于下次事情解决。经过反复思考,反复尝试,逐步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汪晓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7):15-1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张婧.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的积极转向 ——积极心理学视角[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6):98-103.

    [4]郭子玮.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杜学敏,杜敏佳.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谈大学生德育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6,(4):98-101.

    [6]庄濛杰,奚晓岚,王珏,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心理健康教育,2015,(19):65-67.

    [7]翟贤亮,葛鲁嘉.积极心理学的建设性冲突与视域转换[J].心理科学进展,2017,(2):290-297.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