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一线牵文明在心间
人文学院汉语言1601班 樊锦林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没有网络,世界上最近的距离是有了网络”,身为90后的一代,网络的发展伴随着我们一生,从21世纪开始,网络就“无孔不入”的延伸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感情等各个领域,从2、3G的低速网络,到达今天的4G,甚至5G的移动高速时代,我们的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中,在这个时代中也一定要加一样,那就是网络。
网络链接着虚拟与现实,是我们身边世界的一种延伸。我们可以依靠网络,不出门就知天下事,时评热点、灾情通报、国际关系,网络使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实情,从而与现实接轨;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坐在家中结交天南海北,共同爱好,不同语言,一个小小的手机,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真正的实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时,网络还催生了新型的“互联网经济”模式,网上购物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和个人的消费选择,扫码支付也为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经常使用;我们也可以借助网络生活学习,追剧娱乐释放压力,跨国名校公开课,难以依靠自己解决的问题,动动手指做公益等,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实际需要。伴随着这种精神需求,网络对大多人而言不仅是通信工具,更是一种交往工具。网络在便利我们生活的同时,更以其信息丰富,方便快捷等特点,形成了影响整个“社会环境”的“网络环境”。在这种新型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下,“网络环境”干净,绿色,文明的需求也逐渐引起重视。
但作为“双刃剑”的网络,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2017年9月,相关组织部门开展了“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与评选活动”,短短五天,就有5000多条跟帖。至截止日期,制作传播网络病毒;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论坛、聊天室侮辱、谩骂;网络色情聊天等网络不文明都赫然在列。而这些网络不文明现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像“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这一行为,就层出不穷。比如2018年8月广东强降雨引发的灾情颇受关注,但在本该众志成城,一力抗灾的洪涝面前,总有网络谣言扰乱视听,干扰救灾,使得各个网络平台上混乱一片,不仅扰乱国家秩序,引发社会动荡,破坏政府公信力,甚至还会损害政府对外影响,威胁国家安定与团结。因此可见,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如果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可见一斑。
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现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名词日渐被大众所熟悉,建成“网络强国”已被提上日程,因此弘扬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优秀绿色的网络环境,也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共识。
但其实网络本身只是一个工具,他真正的情感仍需我们赋予与把握。恰当的使用网络平台,则可以凝民心,聚民力,当钓鱼岛问题发酵的时候,网友群起响应“钓鱼岛是中国的!”;在奥运会上夺冠时,观众们也会自豪的发一条加油微博;更不用说面对引发公愤的事件,合适的措辞可以引人警戒和反思。虽然时间久了会被人们遗忘,但网络最大的作用就是应该给我们提供一个了解信息的渠道,至于应该怎么做和具体怎么做是我们应该审视自己而得出的结论,如何正确的运用网络这个大平台,共享网络文明,归根结底还是要培养我们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
在信息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走在信息化的前列,互联网广泛渗入到我们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在发表文章、评论、艺术作品和创建公众号时,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利用互联网的便捷之处,作出积极的,有利于个人、他人以及社会的网络创作。